Jing.fm创始人施凯文,做不一样的情绪音乐
笔者采访前循例向凯文的同事张岩要了些资料,其中创始人一栏很醒目的写着:Jing.fm创始人,85后中俄混血。笔者脑海里立马呈现的是留学海归的一口中英文混杂口音,此前在别的媒体上也见过凯文那一头飘逸长发的照片,不禁让人想起摇滚乐队里不羁的主唱……但随后的采访中完全颠覆了笔者这一现象。这位在北京本地土生土长的创业者,更多让人感受到的特质是:专注、严谨、接地气。
凯文的奶奶是音乐教师,所以凯文小时候便在家里自学电子琴和古典钢琴,长辈的影响加上凯文自身的天分,很快便形成了对音乐浓厚的兴趣。16岁那年,凯文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年轻的激情与骨子里不安分的血液在大一时已经有了体现:与几位同学凑钱,随即创立了一家小型唱片公司,从事编曲和电影原声制作,这是凯文的第一次创业。
创业一年多后,凯文的思想有了转变,发现传统的唱片行业销量不尽人意,自己基本处于一个赚钱养公司的状态,必须调整方向。当时创业团队的几个哥们就在思考什么东西能对音乐行业影响比较大的,让自己继续从事喜爱的事业同时也能生存下去。哥们几个很快便把眼光放在互联网的领域上,“当时的想法还有点幼稚,觉得互联网的成本较低。”
07年底在凯文大三的时候创办音乐社区Koocu,这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先行的概念,也是第一个把音乐和社交结合起来的网站,后来虾米等电台的模式都与此相近。网站的简单的招了几个技术和编辑,六七个人挤在一个二十平米的小房里,这也是凯文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接触音乐产业。凯文虽在公司同时身兼几个技术职位,但其技术知识全是通过向学计算机的表哥那请教自学而来,通过短暂的时间即掌握了 HTML、Javascript、PHP、MySQL 等语言。在做Koocu的时候UI/UE、前端开发、算法、交互全是凯文一手包办,Koocu上面的“音乐墙”创新的设计元素也一直延续到凯文后代的产品上。
后来因为服务器带宽的问题,凯文把Koocu关闭了另创办了Saylikes。Saylikes是一款更接近于今天凯文利用在音乐行业认识的人,成功拉到一笔150万的天使,这也是凯文首次融资成功。团队终于脱离了早期极为尴尬的日子,Saylikes这款产品开始考虑到了算法的问题,也就是国外Pandora的模式,并且对网站的底层代码有了更高的要求。团队的开发重点放在了如何更好的为用户推荐音乐。不过由于对国家政策时机的把握不足,Saylikes成为了国内被关闭的没有音乐版权的107家网站之一,随后投资人撤资,网站资金链断裂……看着这么好的一个网站被迫关闭,这也是凯文遭受最大的一次创业挫折。
Jing.fm的诞生
但对音乐的热爱,经过了一年的反思后凯文还是决定要在音乐产业领域进行他的第三次创业。2011年12月底开始了Jing.fm的第一行代码。说到这款产品的灵感,凯文对Jing的阐解是“精”心,“精”致,“经”典,意“境”。这些都包含了团队的开发理念和追求。Jing.fm是凯文第三次创业的产品,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凯文决定做出一款与现在常规网站服务不一样的网站。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凯文发现现在的音乐服务大体分两种:一类是点播类服务,包括QQ,百度、虾米等,这一类产品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了,而且入行的版权成本极高。第二类是电台类音乐,此类产品最大特点是加入了算法,对用户做定制化无序推荐。经验告诉凯文,自己必须要避开这两种产品的主战场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从最开始都只是一个点,那个点促使你进入某个领域,而后由于对这个点的好奇或者热爱你开始把点绘制成线,把线聚集成面。往往最后,你发现当初指引自己进入这篇空间的点与之相比早已微不足道。我做Jing.fm也逃不开这个定律。最开始的想法和现在做的事情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一个周末的下午,凯文在家写东西,电脑里面放着katy perry的E.T。当时觉得很好听,就反复在loop,当听过十几遍后,突然有些腻了,但还想听这种风格的东西,凯文瞬时间对这种感觉的音乐在脑海中给了一个描绘:电子风格的,激烈的,女声唱的歌曲。这个描述看起来很简单,只要符合这样描述的歌曲就是凯文那个时候想听的个多的旋律。当时的凯文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需求却没有一个平台能满足,拥有2万首歌曲的iTunes 对凯文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语。“我知道我想要的谜底就在里面,可却束手无策。”
经过周边的调查,凯文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从自己的母亲到周边的朋友,由于专业从事音乐的人员毕竟很少,大部分人只能通过这种碎片化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所需的音乐。这些都引发了一个综合的思考:整个互联网音乐行业着发展的十几年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除了音质高了、传输速度变快了,交互更友善了,但音乐播放的领域的服务一直没有提升,点播领域没有一丝变化。
市场同类的电台产品如豆瓣,是参考Pandora的算法式电台。但用久了后用户会发现,豆瓣电台里推荐的歌曲会把人的兴趣变得越来越窄,逐渐缩小到一个单一的小维度里。一般来说,喜欢某一个歌手,后台推荐相应的风格是合理的,但人是有情绪的动物,今天开心、明天会悲伤,后天是痛苦,对于这么一直复杂的状态,会有不同的需求,这是通过单一的算法没法满足的。豆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在不断的扩充它的频道,逐渐的脱离开了最初的简洁风格。
音乐产业是一个很长的链条,目前Jing.fm已经有十万多的内测用户,凯文给自己的产品定位很清晰,争取未来Jing.fm在收听的领域中占到20-30%的份额。每周里面有几天使用Jing.fm这种方式去听音乐这款产品,其他时间依然可以使用点播的方式。凯文就是要把这一块的领域做到特别极致特别好。这是一条与传统电台产品方向不同的路:常规的电台音乐都是偏向抓住用户的某个最常用维度做精确的推荐,把音乐一个抽象的载体做成一个数据化库,进行组织算法,模块化和数据化的进行推荐,这意味着抓住用户的行为去深挖,把音乐和语言打碎,做成一个碎片式的信息。Jing.fm想做到的是满足用户在不同时间节点情绪化的需求,同一位歌手的作品用户可以通过加入自己感情状态来筛选。
商业化探索的路
我们看到豆瓣通过把一个个电台做成商业频道出售,而Jing.fm最看好是以后向用户收费。国家已经颁布政策2013年整个音乐行业收费,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中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音乐产业,大家都习惯了免费听音乐,用户习惯的转变需要时间。凯文提到,Jing.fm会做成一个spotifty的模式,媒体租赁,向用户收费。试想一个产品,有两千万首的无损音乐,全平台的支持,强大的搜索引擎,最后只向用户每月收费2元,用户享用到服务的同时还支持了正版,这不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未来整个互联网行业会是一个增值服务趋势,中国目前每天使用音乐产品的用户有2.7亿,市场份额是足够大的,所以Jing.fm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做好,只要一部分用户愿意付费,是足够支撑起整个产品。优酷在10年提出收费视频时,基本没有人看好,因为当时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着免费的视频。但2010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优酷已经有300多万人民币的收入,今年的三季度付费收入已经增长了1000倍,相信用不少用户都体验过它的5元电影。优库的CEO古永锵先生也宣布,5年后优酷将走向全收费无广告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在不停的变化,即便最顽固的苹果越狱的用户,都在逐渐的转变。这个时间也许需要3-5年,但趋势已经形成,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消费习惯的转变,一款优秀的产品做到用户心窝里,满足需求同时省掉大量的麻烦,为什么会不愿意付费呢。
Jing.fm壁垒
笔者也免不了俗,向凯文请教了关于这个同时也是投资人关心的问题:Jing的壁垒在哪里?如何面对同行的特别是巨头的强势抄袭?凯文的回答基本是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成本,Jing.fm是从11年4月份开始搭建模型,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音乐人在做模型和算法的开发,音乐曲库非常庞大,需要把整个模型开发出来,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17、8个月了。无论将来谁要做这个领域,这个时间成本是免不了的。Jing.fm的移动端将会在明年陆续上线,3月份左右会把各平台的版本完成做统一宣传推广。至于这个技术壁垒有多深,凯文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模型,由于商业机密的考量只能公开一部分:
Jing.fm的音乐算法模型逻辑,大概分为4个结构板块:
基础信息模型
物理信息模型(a 天然物理信息,主要分析波形。b 携带物理信息,风格,乐器,录音混音技巧等)等上千个信息
情感信息(包括粗犷纬度和辐射纬度)
社会信息(包括大量与音乐不相关的信息)
极致音乐风格(iTunes作为最全的有73种,国内最好的腾讯音乐19种,Jing.fm目前不包括乐器风格在内已经做到了病态的13个大分类1430个小分类)。除此之外还会过滤同义词网络,整体维度在4000多个。此后还得做算法追踪,其中包括音乐自身机器学习方法、用户层面的协同过滤等方法。
团队协作的经验
凯文非常的团队节俭,他坦言,目前自己的时间被严重的分散,频繁的去见投资人,回公司写代码写算法,还要管曲库,每天只有2-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现在尽可能的把事情体系化,制度化模型化,把时间空闲出来。上面大家看到的技术处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凯文的团队从来不会乱花钱,每位成员都是身兼几职。
Jing.fm的产品开发可谓是笔者采访到较为工序较为复杂的一款,如此多的工作如何保证团队的高校协助的。笔者也为众多开发者提到这个问题,凯文的答复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一个工具平台,这个后台是Jing.fm的团队自己开发的,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有对工具要求非常高,后台基本就可以当成是一款独立精美的产品,从6月份的beta版本到现在已经迭代了三十多个版本。(见下图)
凯文希望公司编辑能好的工具尽可能的流水化工作。其次团队主打的是精英文化,招聘的时候,团队里面永远不会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层面,系统架构师写了十年的代码还是要继续写技术代码,创始人也不例外。这一点与早期快捷酒店管家创始人Kentzhu的企业文化是很相像的。这样的精英文化的效果是团队的沟通效率非常高,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这也是一个创业模型的团队能做到的优势,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牺牲的,在招聘的过程中,必须得长期忍受职位空缺,所谓宁缺勿滥。
创业心得分享
关于自己几次创业的心得,凯文认为创业的动机是自己有这个需求。现在的创业环境已经比以前好很多,过去是几乎找不到投资人,但现在国内的风投已经逐渐成熟,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受到广泛。但依然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大学生创业,凯文看到更多的是一个虚荣的状态,其次是一种跟风走:如市面上电商、团购、约炮,这只会让你陷入一个被动的状态,没有一个主动的需求会让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现在很多团队都在一个重复、微创新、抄袭的状态中恶性循环。“只有先满足自己需求,才是一个健康的创新动机。”从一个点可以辐射出很多角度,创业的动机就出现了,你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将其升华。
精英文化很重要,沟通的成本会很高,凯文坦言自己在做Saylikes的时候吃过亏,为了省钱招来一些中级的程序员,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常常他们造成的错误凯文需要花一天两天去解决。如果希望团队高效率,千万别在这给地方省钱,能招到合适的精英会让你工作过程中非常的开心,钱要花在刀刃上。
除了自己的激情,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也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创业者应该有一个大局的概念,比如凯文从事的音乐产业,能明显的看到未来的十年会逐渐走向收费的规模化的趋势,“如果到了那时候还只能使用十几年前就有的点播类音乐产品,实在太没意思了。”
精英毕竟是少数,对于缺乏sense的人,凯文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美国斯坦福回来的留学生,学金融,不懂代码,没有计算机知识,没有具体的执行想法。当时凯文随即给对方推荐了一位技术牛人,随后的两人得到了很好的互补。需要找一个好的技术性的伙伴去弥补自己不足的领域,这是无论从技术或者心灵上都是一个很好支持。
Jing.fm的寄望
目前产品离凯文预想的状态还很远,“我想了很多已经超出现在技术可支持的范围的功能,但我们已经把可实现的部分都实现出来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可实现的部分不断的稳定和准确,并不断的把看起来不可实现的功能逐步添加进来。最大的困难当然还是,在机器学习领域和音乐作为不可琢磨的艺术体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准确的联系,我们目前只能不断的接近这个值,我觉得现在达到60分了,接下来做的就是让这个分数无限接近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