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后会无期》和《小时代》-知乎

如何评价《后会无期》和《小时代》-知乎

韩寒之与郭敬明,后会无期之于小时代,相同的档期,不同的背景,看看知乎的答友是如何解析的。

不管是《小时代》的粉丝,还是《后会无期》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焦虑。越狂热越焦虑。

 

如何评价《后会无期》?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如何评价《后会无期》和《小时代》-知乎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这不是电影。

电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1. 句子到了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2. 沉闷的叙事技巧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3. 角色设定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4. 散漫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什么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因为它只有这些。

5 笑点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荒诞不是段子。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6.精致的亮点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

7. 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但我大抵认为,韩寒不会是希望这样一份回答。

作为小说家,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曾经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那个写书出名的小孩儿,不会有出息,是个垃圾,我很不服,后来韩寒做到了,我明白这个世界,年轻人是可以做一些,你们不让做的事情的。

但是作为电影导演,韩寒这部作品,很糟糕,我不喜欢他的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韩寒的敬意,就是说出我的心里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于商业用途。

PS:不论如何,我建议大家去电影院看完再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参与其中,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作者:朱炫】

 

韩寒肯定是比较满意自己这部片子的,因为这电影就是他文章的样子,有佳句无佳章,充满了雄性荷尔蒙、充满了文字上的小机灵,也充满了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胜在世界观的高明,并不愧对韩粉,也并不值得吹捧。

情绪
显然韩寒是不太会讲故事的。他了不起的是对于气氛和情绪的控制。作为一部公路片,《后会无期》的故事缺乏内在张力,起承转合大大拉拉,逻辑性差,大量的段子一方面让观众发笑和唏嘘,但同时也让影片的表达变得颇为刻意和失衡。

金句写到,“虽然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韩寒还是没有放弃在讲道理。他讲的是人生的无常、打击中的继续、妥协中的坚持。咦,似乎说是坚持中的妥协更好。毕竟从浩汉和江河最后从东边到了西边,他们坚持下来——靠的是不断地妥协和顺应方才得以坚持下来。

整个片子,多次采用航拍拍摄在公路上驰行的、唯一的、载着主人公们的车子。这是我全篇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有人说这么拍很无聊,有人反驳说为了表现孤单,接着有人说,不止是孤单,孤独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是绝望,这是真正的人生的常态。而且在我看来这种绝望贯穿始终:从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却被迫失去家乡,从炸掉自家的房子却牵连兄弟们的房子也付之一炬,从发现心上人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且父亲还欺骗了自己,从刚推心置腹信任一个人这个人立马就背叛了自己,从用锅盖一把断了温水里即将跳出来的青蛙的生路,我感知到韩寒要说的那种毅然的绝望。

绝望意味着有生命死去。但是为什么汽车还在继续前行?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在世,往往并不仅为自己活——人们还有责任、爱人,以及未绝的依恋和不舍。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继续行驶。绝望久了,也就变成淡泊和平和。大隐隐于市,亦有此意。

演员与角色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部片子的“碎”?我想这一点在演员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整体上,《后会无期》中女演员的演出都颇有光彩,陈乔恩洒脱,王珞丹自然,袁泉有力。可惜单薄,扁平。

冯绍峰发挥不是很稳定,他还是更适合走内心戏,后半部分他性格发生转变后的表演才饱满起来,前半段在酒店的桥段等,处理得有些夸张,不知道韩寒是不是有意制造荒诞的效果,但是从成品来看,并不荒诞,反而有点不伦不类。陈柏霖在酒店的时候表演相对有些层次,之后的人物性格变化更多地被藏起来了,不得不说他的台词实在有点让人出戏 = = 。顺带提一下王大锤,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他水端得很稳,不晃荡不泼洒,印象深刻。

应该说,就演员自身,他们在表演上并没有拉后腿,但是韩寒终究是写字的,不是搞电影的。隔行如隔山,整个片子演员的问题在于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异常疏松。胡生、苏米、阿吕、周沫、莺莺这些人大都参与到了故事中,但是却都是只和江河、浩汉中的一人有单线的联系,本来该是三兄弟,胡生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明白韩寒是在追求清淡和真切的气息,他甚至加入了“天意”的成分——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浓黑的宿命味儿。但是这样处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能给人感触,而难以感动和震撼。

狂欢
《后会无期》是一定可以拿到骄人的票房成绩的。因为在当今中国,有非常多的人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韩寒——在这一部分人心中,韩寒就是当年在大众视线上热血的、桀骜的、隐秘的、理想的自己。

颇有些无奈,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不管是郭敬明,还是别的明星,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对影视作品本身的欣赏,这是一种哈哈镜式的身份认同的寻求。

 

哈哈镜我对于“粉丝电影”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和看待。哈哈镜作为一个镜面,但并不反映合乎观看主体本身的影像,这哈哈镜也同时在定义被看者和看者:我们在看韩寒,韩寒也在看我们;我们在看《后会无期》,我们说到底想看到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看到的自己,未必就是实在的、客观的、真切的,人们的大脑和情感往往会制造出一些幻觉,说直白点,这是一种镇定剂式的精神药品。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小时代》的粉丝,还是《后会无期》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焦虑。越狂热越焦虑。

“奇观”(spectacle)被认为是现代大众娱乐文化中反知识维度的结果。根据乔纳森·科拉瑞(Jonathan Crary)的学说,景观不是“主要关于观看形象的,而是关于主体如何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机动和流通的世界中被个体化、静止化和孤立化。啖·施拉特(Don Slater)从另一方面区分奇观和视觉:“奇观不仅是可见的,它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更庞杂、更惊人、更广大。”
 

融合这两种观察,我们会发现现代奇观的辩证结构,其过剩与压倒性的刺激把观众封闭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中,使观众感到伟岸和脆弱的并存,塑造一种掌控欲的同时,也消极接受自身无力的主体。

 

把这两段话结合我国目前电影市场的语境,以及《小时代》《后会无期》这两部电影的媒体反应来看,再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人群)正在迫切的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一方面在失去对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加强对于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从而变得脆弱易燃,焦虑疲乏。那是一种隐而不发的、微妙的无助感。观众(粉丝)在观看的同时与电影“相互参照”。


所以,无论韩寒拍什么,无论《后会无期》成色究竟如何,人流依然会如潮水涌向影院,人们迫不及待地祈求安慰。

看《后会无期》的时候,我被里面的一首歌深深打动。

歌里唱: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会漂亮吗?   
Will I be rich?" 会富有吗?”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不知道为什么,当韩寒说“顺其自然”时,我觉得他最需要安慰。

 

评论

  1. 9年前
    2014-7-29 15:09:19

    分析的很好,博主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