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黑色产业链-安卓地下渠道
昨天好玩吧从知乎转载了一篇文章“中国互联网有哪些黑色产业链? ”今天继续是关于安卓地下渠道的黑色产业链。
垄断是很可怕的事情,不仅仅是商业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当在一个行业内,主流观点都被垄断的声音所引导,这个行业的创新也就会被定向或遏制。很多大公司都会有EVANGELISM这样的一种职位,翻译过来就是“福音传道者”,主要的工作职责也就是引导行业内的声音、销售观念或者趋势。
这种定向和遏制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所有行业内的资源都集中到“主渠道”中来,围绕主渠道打造生态系统。主渠道的优势不仅仅资源上,更多的是行业方向引导、各种概念引领、话语权、精神优势等等,于是慢慢出现渠道为王的局面。
互联网行业从诞生开始,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围绕流量的渠道之争也成为互联网江湖的主题。百度成功的成为流量入口,围绕自己的主渠道的地位,打造了上下游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CPC价格也如下图递增:
我们可以想象出国内各行各业都最常见的一种场景:产品商和渠道商一起吃饭,主渠道的人坐在主位,坦然的接受各种朝拜,提携关系不错的上下游产业链节点。二渠道也总是和人悄悄约好换个场子再聊。也有一些人,自始至终没能和主渠和二渠说上一句话,甚至连点上个烟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是在传统行业,估计他会继续经营关系,找门路,开辟新的合作。
但是在创业者普遍把自由和尊严看的比生存还重的互联网行业里,他们在咬牙切齿中,决定卧薪尝胆跨向一条剑走偏锋的道路。
TOMsInsight继续我们的互联网黑市的分析报告系列,今天的主角是:安卓地下渠道。
安卓的主分发渠道
(由于我们今天的主角是安卓地下渠道,所以对于ios渠道,不多赘述,如果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我们单独交流。)
从2009年起,移动互联网开始在国内火热。新人琢磨着如何去打造一个颠覆性的创意无限的应用,而有经验的老手开始复制传统互联网的模式,占据流量入口。由于IOS的封闭性,流量分发渠道主要针对安卓系统手机。而这个时候谁也想不到,安卓流量分发渠道市场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中最有意思水最深的领域之一。
我们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安卓的分发渠道大概可以分成:手机预装,按需安装,诱导安装,静默安装,这四种情况。而下面我们大概概括一下这几种分类方法下的分发手段。
手机预装:
手机预装就是在用户购买手机之前的预装渠道。预装有相对正规的渠道,比如和手机制造厂商合作,或者和定制运营商合作。不过更多是存在刷机利益链中。
刷机利益链先从窜货说,外国卖的手机流通到国内来,叫做窜货,我们一般称之为水货。一个机型的手机水货和行货一般会有很大区别,特别是语言。走私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原来的外文版刷机变成中文版。由于水货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快,分工也越来越细,渐渐形成了一批专门做刷机的利益体。国内的app公司为了使自己的应用覆盖跟广泛的人群,通常会和一些刷机商合作。
不仅仅是水货,由于利益驱使,行货的手机也会被再次安装应用。在销售渠道的各个环节:仓储过程,手机运输过程中,甚至在各个手机卖场都会被安装新的应用。各个节点都会被充分利用,抢占这一入口。这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之前被安装上的应用会被下一个环节恶意刷掉。
有朋友可能问,新手机怎么会被打开刷机呢?我如果告诉你有专用恒温吹风机吹开密封条,你会相信么?我们的一个小伙伴从著名的家电销售企业买过一个手机,技术手段读取后台日志分析,发现在购买前一个月内,9次被刷入新的应用。换句话说,这“新”手机至少被打开了9次,可怜的密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