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跑步时,我们谈些什么
有点追求的人都开始跑步了。
在嘈杂的街边带上iPod耳机,独自开始一段5-15公里的跑程,然后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发个Nike+的截图,无论最终显示的路线是圆形、梯形,还是什么奇形怪状,总之在多数人眼中这都算是件够酷的事了——尤其是在春节后,这个集体嚷嚷要减肥、运动的时刻。而如果只把跑步当做减肥的手段,就太俗气了。听没听过这两句话:
“慢跑能让中产阶级成功地把自己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左倾年轻人和大腹便便、乏味老朽的右翼大亨和政客区别开来。”——这是一个关于跑步被广泛引用的说法,来自伦敦大学的阿兰•拉萨姆的论文《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美国,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
“我就这样开始了跑步。三十三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凋零从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虽然为时已晚。”——来自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除了知名作家,资深跑者是他的另一张名片。
不知不觉中,跑步中那分关乎精神层面的象征意味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么说吧,如果你至今没有开始跑步,甚至还没开始运动,确实不太好意思和那些有追求、有个性的朋友一起玩耍了,被问到了,也只能畏畏缩缩地回一句:太忙,没时间。然后怯怯地走开。
与其这样,不如做个跑者,哪怕是个“瞎跑”者——没有人指导,没有特别的计划,没有专业的装备,但从中收获的或许真的不少。
而每年都会有不少创意、不少作品,以跑步作为主要元素展开,从文案到拍摄,诠释着这项运动的不凡魅力,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奔跑的理由
短片讲述了Ronnie Goodman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奔跑的理由和动力。他的生活曾充斥着毒品,牢狱,流浪,甚至时刻与死亡作斗争。而奔跑让Ronnie回归最本质的自己,寻回自我,追求自由。
跑起来,总统也疯狂
在这支呼吁美国年轻一代多运动、多喝水,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降低肥胖率的公益广告中。奥巴马和拜登亲自主演,相约一同“跑起来”。
看看,路过支持一下